(资料图)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宋代词人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流传千古,令人无限遐想。一江碧水,润泽上下游。现代社会,共饮一江水的人们,除了有利益共同体关系和生态共识,也具有深厚的情感渊源。
全流域保护,上下游共治,不仅需要各地方因地制宜管好“责任田”,更需要各地区协同合作,下好“一盘棋”。
梧州市万秀区城东镇思扶村的界首自动水质监测站,是国家在广西设置的第一个“国控”监测站,位置正处于两广水面交界处,已肩负了20多年的水质监测重任。后来,广东在下游不远处,也设置了一个监测站,界首监测点便由“国控”改为“区控”。多年来,两省区水质监测数据各有依据,不曾有过纠纷,相交甚好。
“这20年来,我们移交给广东的监测断面水质,每年都达到Ⅲ类以上。”梧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欧勇指着身旁的西江说。
按照约定,广西交付给下游的地表水不能低于Ⅲ类水水质。“但其实,这两年广西都是以I类水质交给广东。”梧州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
数据监测的背后,却是多年来广西与相邻四省联防联控联治、区内14个设区市111个县(市、区)齐心协力、责任同担、行动同步“共守一江清流、共享一方碧水”的艰辛付出。
如今,两广人民的全流域治水协同作战,已不仅体现在水上,还有岸上的“西水东输”。
在思扶村立有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同饮一江水,粤桂一家亲”,它是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街道赠送的。
原来,思扶村和江口街道大旺村是两广交界处相邻的两个村庄。因各种原因,大旺村一直用不上自来水。去年,万秀区和封开县两地推动人大代表跨区域合作,借助“粤桂省际人大代表联络站”平台,经过专题讨论,以及各相关政府部门、水务公司交流协商,最终形成了解决方案。今年年初,一根流淌着西江水的供水管从思扶村铺设到了大旺村。大旺村村民从此喝上了“放心水”。
一江碧水,不仅连着两广梦想,孕育了灿烂的岭南文化,更是书写着珠江—西江经济带亿吨黄金水道的传奇。从“西水东输”到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珠江—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都诉说着两地人民的深厚情谊及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庾琳)
Copyright 2015-2022 太平洋健康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