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生命科学技术服务提供商思拓凡(Cytiva)和颇尔(Pall)生命科学业务整合,公司也借势深化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布局。思拓凡中国总裁周敏涛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新的思拓凡将持续深化‘立足中国、服务中国’战略,助力中国生物制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颇尔是丹纳赫旗下的运营公司,2023年1月,其生命科学业务进行了分离,并于5月与思拓凡进行整合。周敏涛表示,通过此次整合,思拓凡将增强产品组合的完整性,扩大生产基地的规模效应,并进一步聚合产业人才。
“进行整合后,我们可以提供更多元广泛的产品组合。举例来说,思拓凡在生物工艺整体解决方案、支持科研和细胞与基因疗法等方面具有很强优势,颇尔的强项在过滤和液体管理方面。整合后,我们可以提供生命科学行业最完整的产品组合,支持包括分子和单抗在内的生物工艺以及细胞与基因疗法的研发和生产。”周敏涛说,“整合还将使思拓凡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16000名员工、23个研发和创新中心、35个生产基地。我们在中国也将拥有两个生产基地,包括桐庐滤纸生产基地以及位于北京的颇尔一次性技术生产基地。新的思拓凡将借助全球统一的质量和技术标准,携手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我们目前合作的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都有同步的生产基地和实验室。思拓凡为合作伙伴降低了沟通、技术验证和生产合规成本。”
近年来,思拓凡深感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的飞速发展,不断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周敏涛表示,从2017到2021年,中国国家药监局每年受理的创新生物医药IND(新药临床研究审批)数量增幅高达8倍,中国已经成为创新药大国,尤其在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潜力巨大。根据麦肯锡统计,从2016年至2021年,中国本土成立的生物科技公司市值呈指数级增长,这在世界其他地方是不可想象的。
在周敏涛看来,中国市场不但潜力巨大,还拥有许多独特性,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积极拥抱新技术。
“我们的调研显示,72%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都表示未来会加大在数字化和自动化方面的投资。为了更好地支持客户需求,思拓凡也在中国建设了我们全球首个数字化远程服务中心和亚洲首个生物智能制造展示平台。”周敏涛说,“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对探索生物药新型疗法的意愿明显高于其他亚洲国家。在mRNA、病毒载体、质粒、小核酸药物和细胞治疗等新型疗法领域,中国企业都有广泛涉及,甚至处于领跑身位。思拓凡也在加码新型疗法领域,基于客户的需求整合出整体解决方案。”
为了更好地挖掘中国市场潜力,思拓凡也在不断推进本土化战略。周敏涛介绍说,在此次整合完成之后,支持中国市场本土化发展被提升为思拓凡全球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具体来看,思拓凡本土化战略主要包括商业本土化、供应链本土化和创新本土化,为中国企业优化供应和降本增效,并打造全面的人才培训系统。
2022年,思拓凡宣布通过增资将上海研发设施总面积扩大四倍,打造全新的中国科创中心。思拓凡中国科创中心累计投资约1亿元,为生物制药行业提供贯穿上下游的产品、技术、服务与创新解决方案。
“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本土化是每个国际企业的必由之路。中国科创中心将聚合思拓凡生物制药人才培训基地、新型疗法孵化器、数字化远程服务中心、一次性技术研发卓越中心、生物智能制造展示平台、定制生物工艺解决方案中心、法规验证实验室等七大功能分区。其中许多是公司的亚洲甚至全球首发,希望它可以助力中国创新药物走向全球。”周敏涛说。(经济日报记者 袁勇)
Copyright 2015-2022 太平洋健康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